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是高校在一个时期内,“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大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高校发展来说,制定战略规划能够将其前途和可预见的环境变化联系起来,指引院校之舟在前进道路上顺利航行,从而能够成功地完成院校的使命。美国高校的战略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成熟的规范制度。
高校战略规划的目的与制定
关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功能,美国学者彼特森表述为:“战略规划有助于组织发展方向的明确化和组织内部的交流与流通。”概括说来,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为大学在学术领域、高教市场和政府计划中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并确立大学、学院和系科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而根据已确立的地位和方向对高校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重新分配,并对大学内各部门进行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当然,成功进行战略规划的前提要素离不开凝聚的人心、可靠的数据,以及充分的资源。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Kathleen A.Paris将高校战略规划模式归纳如下:从制定任务开始,经过实施原则的确认、愿景的描述、优先战略的修改到年度行动计划、预算、流程改善等步骤的严格考量,分别经过周、月、季度以及年度的阶段核对,最终确定发展规划战略。其中情景分析步骤是可以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始终,对制定行为起到一个监测作用。
美国大学的定位,按学术、市场、行政的特点来划分可区分为三种分类方法。
☞ 学术定位
大学学术定位的分类,原意是对纷繁复杂的高校进行描述,努力避免对大学进行质量评估。但以研究作为基准的分类仍难免有对大学进行评判之嫌,常常被人们用来对大学进行排名。
案例——2005年新版的卡内基分类标准肯定大学的多元化,以规模与环境、大学部学生背景、学部学生与研究生入学的比例、大学课程以及研究所课程五大类架构对大学学术进行分类,将高等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五类:
☞ 市场定位
对大学进行市场定位的先决条件是把高教看作一个市场,其分类依据 包括:价格(学杂费)、接受录取率、毕业率、经费来源、市场需求(学校选择率)等。
对“高教市场”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招生情况和学校的社会声誉,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则包括:研究经费、对学术明星的吸引力、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等。
案例——赞姆斯基市场分类法,将高等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五类:
☞行政定位
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大学进行分门别类。通常的方法是通过采用行政手段对大学的发展规划进行制约和干预,通过教育经费的分配来控制大学发展的规模,并要求不同类型的大学履行对于纳税人的各种承诺。
案例——按照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大学分为以下三类:
当今世界高校发展趋势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人才争夺不仅体现在生源上,还体现在优秀师资方面。高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遭遇问责,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面临评估,教育费用与消费主义同步上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考验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面对变化多端的外部及内部环境,高校如何保持住自身优势,实现战略目标?不容忽视的四大支柱及其努力的方向是——
1. 一流的学生
- 大学荣誉班
- 一切为了本科生的成功
2. 一流的教职员工
- 修订新教师招聘制度
- 修订行政级别制度
3. 一流的行政组织
- 重建行政管理体系
- 改进财务管理
- 改进校产管理
4. 一流的创造发明
- 确认大学重点扶持的科研项目和领域
- 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
- 利用大学资源,帮助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