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 加入收藏
  • |
  • 设为首页
../../images/banner_03.jpg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谈“双一流”目标与“985、211”是何关系
网站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5-11-10 16:20:17 点击数:

  今日,教育界一件大事发生,不仅事关教育改革发展,也关乎高等教育能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更关乎不久的未来,中国人能否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中展露实力与自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以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今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印发。
   《方案》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自信的充分表现,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
   如果说,已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集结号”,那么,“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就是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总体目标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这些高校将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目标为何此时提出,与“985”“211”是何关系?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推动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李克强总理多次要求,要通过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活力,为持续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以往建设经验,深入分析世界上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律和趋势,提出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方案。中央高度重视,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日前由国务院正式印发。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总体方案”围绕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从建设、改革两方面共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
建设任务有5项:
   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二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三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
   四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
   五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改革任务也是5项:
   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二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
    三是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推进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四是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模式。
   五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周期如何安排?
   国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总体规划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方案”确定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正哥哥点评:
    冲锋的号角已响起,目标该如何实现?有这样一些共识应该达成: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核心是要把握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路径,根源无不体现国家特色、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建世界一流大学,应当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应当自觉肩负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服务于提高中国“软实力”、促进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促进和繁荣国家文化事业发挥引领作用,在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中展示中国风采。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创新驱动。我们看到,尽管不同时代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共性,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机制体制的创新。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也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成为世界高教改革发展的引领者。
   当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任重道远。因此,方案也较以往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任务、建设任务以及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统筹实施,充分扩大高校自主权、加大第三方评价,鼓励和支持高校特色办学等建设机制。需要以更大的信心与勇气、更为完善的设计统筹推进。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期待中国高校牢记国家使命,凝聚各方力量,以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迈向世界前列!  

 

下一条:高校战略规划制定攻略

关闭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电话为:67862808 邮箱:zys@mail.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