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坚持“质量导向、任务驱动、模型调控、服务为本”的工作思路,在强化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动国际化和区域联合办学进程,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一、人才培养规模适度,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截止2015年9月,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17860人。学校通过本科招生模型调配本科专业招生计划。本科专业数从2010年的61个增至70个,涵盖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10个学科门类。本科生共获各类国家级重大竞赛奖励66项,省级优秀毕业论文444篇。学生平均毕业率98.54%,学位授予率98.7%。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基本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路,优化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明晰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设置个性发展课程,构建贯通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推行本科学分制收费工作,按照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全面改革教师教学和学业成绩评定办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办好历史学和物理学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实施非师范生拔尖创新“博雅计划”, 实施师范生拔尖创新“未来教育家计划”,启动本研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博计划”。办好交叉培养试验班,创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博雅基金”。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收获丰硕。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试点学院、战略产业计划等)18项,国家、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7门,湖北省级教学名师5人。共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 项,获奖比例位居师范高校和湖北省高校首位。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广泛开展,国际化和区域联合办学进程加快
学校以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学校教学云平台,信息化资源有效应用课程近700门。60%必修课程建设数字化资源,全部教师有自己的网络教学空间。开展数字化课程资源认证,认证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267门。组织8期430名教师参加信息化课程教学创新应用培训。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经验在教育部高教司做专门汇报。
学校本科国际化和区域联合办学进程进一步加快。立项建设6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开展70多门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开办3个中外合作项目。参与和推动“两岸四地”教育平台建设。与武汉理工大学互开课程。与在汉六所其他部属大学继续开展联合办学工作。与江汉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地方高校建设。参与全国教师教育网联建设,牵头湖北教师教育网联建设。
四、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
学校“三博”文化教育特色进一步凝练,并继续深入开展。学校“三博”文化育人教育教学成果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开展博雅大讲堂158期。
学校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分批聘请120多名重点中学教师担任师范生兼职导师,落实师范生双导师制度。建立200多个高水平优质稳固的实践实习基地。学校社群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形成,培养方案设立社群教育平台。
五、教师教育深化改革,师范特色进一步彰显
学校探索形成教师教育“一本三化”新模式,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确定以未来教育家为根本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全国12个省(区、县)签约共建32个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建设信息化的教师培养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数字化学习港。
学校“卓越中学数字化教师培养”和“中外合作培养国际性卓越幼儿园教师”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2013年,学校作为试点高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受到充分肯定。2015年9月,全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现场经验会在我校召开。(教务处 刘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