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 洪早清)“十二五”期间,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通过全校教职工集体努力,我校教师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确定了以未来教育家为目标的新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教师教育实施环节,开展师范生拔尖创新“未来教育家计划”,探索形成教师教育“一本三化”新模式,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卓越中学数字化教师培养”和“中外合作培养国际性卓越幼儿园教师”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面向基础教育、面向教师职后教育,学校以“国培计划”为龙头,大力开展在职教师培训研修活动,五年来,学校为为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在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教师7.8万余人。学校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抓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机遇,积极探索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建设数字化教师学习资源和学习港。 “十三五”是我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强我校教师教育特色,需要登高望远,集思广益,深谋远虑。
一、把握发展趋势 明确特色定位
弘扬教师教育特色需要全面准确把握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当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教师教育都处在加速变革中,教师教育整体上呈现着体系开放化、过程一体化、模式多样化、发展专业化、手段信息化、供求市场化趋势。师范大学固有的传统和优势面临进一步挑战,竞争大幕已然拉开,把握大势、转变观念、承前启后、主动应对。师范是我校立足之基,继续做强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不二选择,我们要以求实的态度反思过去,以前瞻的观念引领未来,以务实的精神创新实践,以卓异的内涵点亮特色。
教师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育人事业,教师教育特色要在理性和智慧思维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不断积累和凝炼才能形成,教师教育特色无固定范式,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一般之见,教师教育特色可以显现为环境特色、培养特色、人才特色、研究特色、服务特色等。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我校已有坚实基础,也有创新空间和拓展潜力。关键在于要进一步梳理和研判,认清自我,找准定位,明确目标,落地生根。
二、紧抓三个环节 着力增强特色
教师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开放互动的、全过程的教师培养活动,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仍须继续抓好三个重点环节。
一是聚焦目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校建设和发展始终面临多个焦点(综合性、研究性、师范性)聚焦难题,要保证每个焦点成像清晰,还要精心完善顶层设计。过去的五年,我校紧跟教育改革形势、紧扣教师教育需求、紧贴基础教育实践,在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和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鉴往知来,我们还得统筹兼顾,巩固立校基楚,旗帜鲜明地让教师教育成为全校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长远职责;还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凝练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方向和工作着力点,让大家的注意力、步调、行动、精气神聚焦于明晰一贯的具体目标上来。
二是聚集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体制逐渐趋向“一体”,运行机制从“线性”走向“网状”,培养模式从“单一”重复走向“多元”交叉。做强做特我校教师教育仍需聚焦力量,协同运作。宏观层面,注重把脉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长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中观层面,纵向上加强大学与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的互动和合作,横向上保持与相关大学之间交流沟通、协同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微观层面,师范大学内部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机制,整合培养、研究与管理服务力量,融队伍、资源、平台、基地于一体,营造教师教育场,激发教师教育的教学力与研究力,让分散的优势凝聚成强大向心力量,让优越的环境培生出鲜明特色。
三是聚成效应。教师教育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聚生的过程,其特色的显现常常是多种因素的共同浸染。在亮点纷呈、个性自张的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做出一定的影响,但很难做出持久的特色。今后,要更加注重张扬教师教育新思维、新理念,贯通职前职后,强化合作、聚能、内生意识,注重引导不同的个性行动趋成共同的目标,注重成果糅合,催化聚成影响,放大教师教育的整体效应。各自为战、各表所衷难以做出教师教育的真精彩,须知,具有包容接纳、大方大气品质的教师教育,更有助于凸显其特色。
三、协调四个关系 积极彰显特色
教师教育不是为特色而特色,特色总是在基础扎实、内在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彰显教师教育特色,还应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世界高等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对接是趋势,教师教育要及时融入国际化大潮中是必须的,不能回避和轻视。但我们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与我们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在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坚持什么、发扬什么、保护什么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清醒和理性。
二是共性化与特色化的关系。教师教育作为全人类共有文化活动,必然有其共性的规范和要求,只有把共性的东西做到位、做好,才有基础和资格谈特色化发展。实践中,我们要继续注意避免为了突出个性特色而弱化共性要求,共性的规范要求要一如既往坚持做实做好,没有实在和良好的共性基础,特色必然缺乏内涵支撑。本质上,我们不是冲着特色而做教师教育,遵循规律踏实做好教师教育未必不是特色。
三是技术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挑战锐不可当,教师教育信息化势所必然,信息化学习、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沟通成为教师必备的本领,大学信息化培养环境和能力需要继续加强。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本质上是为人的培养和成长服务的,技术性的东西只有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与潜能下才会得到更好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决不是让技术控制人或人完全依赖技术,而是充分体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融合,促进和提升学习效能。我校国家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前沿性研究,一定要跟踪利用其优秀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未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育。
四是预设性与实用性的关系。教师培育目标、内容是基于一定的实践认知和理解预设而行,理想化与滞后性不可避免。预设计划不宜经常变动,实施过程则要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主体作用,把不变的计划变成科学合理的动态执行过程,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形式,实化动手环节,快速应对变化的教育实践,保证我们培养(培训)的教师“适销对路”。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密切跟踪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意识,结合实际系统开展教育实践和教师教育研究,为教师培育提供思想导航,增强教师培育的针对性和适切性。